close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Kathleen Collins教授在


「自然」期刊發表利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


描繪出端粒酶(telomerase)的細部結構。


端粒是位於染色體末端的一小段去氧核醣核酸(DNA)序列,


如同「保護蓋」保護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時不受到破壞,


不過端粒會因細胞分裂而日漸縮短,


縮短到一個程度就失去保護作用,


隨之造成衰老、增加疾病機率。


端粒酶不足可能加速細胞死亡,


另一頭的極端就是,


過度則會造成癌細胞不受限制的生長,


不過早期調控端粒酶表現,


即控制其作用「開啟」或「關閉」的研究,


都受限於對其結構缺乏完整了解。


如今高解析度結構影像,


加上目前對端粒酶基因序列的了解,


足以開始思考與端粒酶有關的標靶藥物,


例如找出提高端粒酶活動的方法,


有助於延緩老化的負面效應,


而封鎖其運作又可能有助於對抗癌症。"


小星早上喝咖啡時看到這則新聞,


思緒立即飄向幾年前 Kathleen Collins 教授上課的情形。


大牌教授的研究投在 Nature, Science, Cancer Cell 


等雜誌像是吃擔擔麵,


而小牌教授則是要亂槍打鳥,


到處投,


看那裡要收。


Collins 教授上課真的會秒睡,


聲音小、音調平,


加上教很難,


非凡人聽得懂的。


大牌出名的教授好像出的題目就是中規中矩,


不紅小牌的教授出的比什麼都還難!


記得有回Office Hour 去問 Collins 教授問題,


他先駡了五分鐘説上課有講,


為什麼當時不問?


最後他還是回答小星的問題,


重點是考試也考出來,


小星挨駡五分鐘,


但賺到了分數。


美國教授回答問題的方式也很特別,


他們會要求學生說出想法,


然後回答你,


你的想法是正確或錯誤,


不會直接給學生答案,


這種啓發式的教學,


不知大家的接受度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流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